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
——淺談對語文教學的一點思考
柘城縣高級中學 王莉莉 商丘網——商丘日報 2019-05-30 06:24
特教前輩于漪說過:“我做了一輩子教師,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。”讀到這句話,非常佩服并深以為然!她深愛著學生,癡迷著語文教學,一直堅守“在講臺上用生命唱歌”,這種對教育的執著深深感動著我,激勵著我勇往直前、永不言悔。回顧一下自己的從教歷程,大致分為三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,削足適履、比葫蘆畫瓢。也可說成是照本宣科、唯書是從。
初涉教壇,懵懵懂懂,無所適從,只能在書本上學經驗和踏著名師的足跡循規蹈矩地前行。天天翻閱教參和形形色色的資料書,把每課的知識掰開、揉碎,再加工成自認為滿意的模式傳授給學生。可以說是穿舊鞋、走老路,削足適履,還怕一不小心崴了腳。雖整體感覺很豐盛,卻少了幾分語文應有的韻味。
第二個階段,搽脂抹粉、力求驚艷。也可以說是變著法地想創新,旨在尋求標新立異、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。
當積累了一點點教學經驗和技能后,開始不滿足現狀。拼命研讀名家大作,“南李北魏”,以愛育心法,自主學習法,錢夢龍的“三主四式導讀法”,趙謙翔的《綠色語文》詩情畫意教學觀,余映潮的“板塊式、主問題、詩意手法”閱讀教學模式等。實地走訪過“洋思中學”,觀摩了他們的“以學定教,當堂訓練”教學模式,駐扎過“杜郎口”,親身體會了他們的“三三六”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。
這個階段是多元化的、多變式的,每學習一種教學方法就在課堂上實地演練,一頭扎進去搞教學創新和課堂改革,無論別人說是“邯鄲學步”,還是“東施效顰”,我都聽而不聞,把課改搞得熱火朝天,樂此不疲。時時給自己定目標,找差距。硬是把語文課堂折騰得花樣百出,把自己折騰得精疲力竭,但我依然興致勃勃、激情盎然,而且自認為收獲頗豐,這種收獲的喜悅和別具一格的體驗非旁人所能理解和懂得。
第三個階段,清水芙蓉、美在自然。也是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,回歸本色的階段。
原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:“教育——這首先是人學。”而語文,正是一門解放心靈、喚醒自我、發展個性的“人學”!
其實,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自主自覺,喚醒良知和智慧,點亮心燈,開闊視野,見識更多人生的可能性,然后心甘情愿地選擇某一種生活,堅持夢想,發揮長處,自己活好,讓別人也活得好。
那就別老是想著課怎么設計,有時間多琢磨琢磨自己。多少年前,我總是念著怎么創新,怎么出彩,而今,我就是念叨著如何踏踏實實地、真真切切地教語文。我的快樂,我的尊嚴,我的平平淡淡,我的簡簡單單,我是什么,我的語文課就是什么,語文是什么,我就是什么。春天的風,它撫在我的臉上,我覺得它是一首詩,它就化成了我充滿詩情畫意的語文課。
熱愛讀書,熱愛課堂。還課堂本真的靈動,還文字本真的韻味,只要它真,只要它實,就足夠打動每一個孩子。語文教學應慢慢摒棄一些花樣百出的、套路冗雜的課堂創新,還它以本色。猶如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飾”,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,回歸自然清新的本色,回歸文字本真的韻味,這也是我追求的終極目標。
編輯: 田戈 責任編輯:李瑾瑜